说完“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还用拐杖打人小腿,但看完故事你就知道,这些其实都是孔子跟老朋友导演的一出好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当然,因为这句话的缘故,很多人断章取义,引申出了“老不死的”这种带有一定侮辱性的词汇,后人把这个罪过归咎给孔夫子,这可真是冤枉他老人家了。
那么孔子究竟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呢?这句话又牵扯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我们都知道,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他特别重视礼仪,子路曾经问过孔子,说:“夫子,你整天把礼挂在嘴边,礼有这么重要吗?”
孔子回答说:“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恭敬而没有礼的约束,这个人奉献起来没有边界,所以他就会很累,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谨慎而没有礼的规范,这个人就会畏首畏尾,变得懦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如果一个人非常勇敢而不遵从礼的标准,就很容易恃强凌弱,变成强盗。如果一个人总是非常正直,但是没有礼来辅助,很容易就变得刻薄。”
因此,孔子认为,再好的品德,一旦失去了礼的节制,都会产生大量的负面的影响,所以“恭而无礼、圣而无礼、直而无礼”都不行,这也是他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尤为注意的一点。
孔子有一个老朋友,叫做原壤,这个人跟孔子有着很深的交情,但是两个人的思想和对待事务的看法迥然相异,这也很正常,毕竟“君子和而不同”嘛。
原壤的母亲去世以后,孔子作为老朋友要帮着治丧,就带着自己的弟子们去协助原壤整治棺椁,进门以后,原壤一点也没有悲伤的样子,反而说了一句:“哎呀,我好久没有痛痛快快唱过歌了!”
这在儒家看来绝对是大不敬的,母亲死了,非但不难过还想着唱歌,事实上原壤不仅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他说完以后真就爬到准备给母亲做棺材用的木材堆上了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歌曰:“花狐狸的脑袋呦,长满了斑点;女孩子的小手啊,摸起来很柔软。”
按照常人的眼光来看,原壤绝对是大逆不道,但是孔子素来清楚原壤的为人,所以并没有因此而动怒,只能装作听不见的样子,继续做自己的事。
孔子的弟子们可没有这么好的涵养,纷纷出声鸣不平:“夫子啊,你看你这个朋友,母亲死了还高兴地唱歌,亏您还大老远的帮着来治丧,这人不能处,咱跟他绝交吧!”
孔子说:“你们不了解我这个朋友,不要拿世俗的眼光来约束他,他虽然在唱歌,但是并没有忘记母亲,也没有怠慢我这个老朋友的意思。”
所以说,原壤肯定也不是一个普通人,虽然他的行为比较怪诞,跟自己所提倡的礼法相冲突,但是孔子还是去拜访他,帮着他解释,两个人的相处应该是非常随意的。
在这件事之后,孔子又有一次去拜访原壤,按道理来讲,老朋友来了,怎么也要出门迎接一下,但是原壤偏不,他屁股坐在地上,两只脚张开,膝盖弓起来,活脱脱像个畚箕一样。
这种坐姿有个专有名词,叫做“箕踞”,这种坐姿很难看,而且古人的衣服大都是裙子样式的,这种坐姿非但不雅观,还很容易露出隐私,是对客人的极度不尊重。
孟子就曾经因为妻子“箕踞而坐”,恼羞成怒之下想要休妻,古人很讲究这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弟子规上有这么句话:“勿箕踞,勿摇髀”,这太难看,不能这么坐。
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放在脚后跟上,上身挺直,双手自然放置在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这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一种坐姿,后来被东瀛学去了,这是题外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孔子一进门,看到原壤这个吊儿郎当的样子,不修边幅,一点都不严肃,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孔子这么一个注重礼仪的人,见到这一幕当然是血气上涌,当着弟子的面就数落原壤的三大“罪状”。
第一条,说原壤“幼儿不逊悌”,年轻的时候就不遵守逊悌之礼,他不谦顺,不恭敬兄长和长辈,这个悌道做得不好。
第二条说原壤“长而无述焉”,长大了之后不能够钻研圣人先贤的学问,没有什么能够阐述的道理,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经历,白瞎长这么大岁数了。
这里要注意一点,孔子说的是“无述”,而不是“无作”,孔子是讲究“述而不作”,学习圣人先贤的智慧,能够学有所得,阐述圣人的教诲,但是不要轻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阐述是圣人的智慧,创作是自己的意思,这两者不是一回事儿,所以说圣人之道一脉相承,他们的智慧已经趋于圆满了,认真的格物致知,身体力行,去体证这其中的道理就够用了。
第三条说的是“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有些重了,你这么大年纪了,活着对别人没有一点益处,反而还妨害别人,孔子说完还不解气,掏出自己的拐杖,“轻轻地”敲击原壤的小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孔子这个时候年纪比原壤还要大,随身都带着拐杖,按说都这么生气了,骂得都这么厉害了,凭借着自己一米九几的大个儿,一拐杖就能给原壤打没了,为什么还要“轻轻地”敲击呢?
而且原壤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唱不着调的歌,孔子都没有生气,还替他辩解,此时不过是“箕踞而坐”而已,至于动这么大的肝火吗?
这里我个人认为蕅益大师的批注,一语击中了要害,蕅益大师说孔子是在“以打骂作佛事”,什么是佛,佛古印度里的梵文,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悟的意思,作佛事就是在使人觉悟。
意思是说,孔子对原壤又打又骂的,其实是在借机教育自己的弟子要知礼,这两个跟戏台子上唱戏一样,一个唱红脸,代表讲礼数的人,一个唱白脸,代表不讲礼数的人,一正一反,一唱一和。
原壤也很配合孔子,毕竟是老交情了,对孔子的批评也不以为意,所以孔子当众批评原壤,就是在告诫自己的弟子,这种“无礼”的行为是要不得的,你们谁要这么干,我就要骂他、打他。
两人的表演效果非常明显,弟子们一下子就知道了什么事对,什么是错,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所以子路在打仗的时候,还要去扶正自己的帽子,说“君子死,冠不免”。说明孔子的教育非常成功,人不能戴歪帽子。
因此孔子之所以要说“老而不死是为贼”,其意义就是借此展示自己的好恶,让弟子们明白该如何取舍,并不是后世以讹传讹的羞辱老者的意思。
原壤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离经叛道”的角色,其实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来教化世人,就像是佛门里的济公,喝酒、吃肉、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跟正统佛门里的僧人迥然不同,这并不妨碍他教化众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过济公也说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各人有各人的缘法,道行不够的话,可千万不能学济公,抑或是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