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曾说:“一个管理者的能力表现并不在于指挥别人,而是在指挥自己跳出最美的舞蹈。”
意即新一代的管理者,除了指挥他人为公司缔造业绩,以及充实自身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基本的6大领导能力,如此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工互动的状况,倾听职员心声,一个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又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惟有如此,才不至于让下属离心离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设性的提议与需求,而管理者也可借由下属的认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鸣,得知自己的沟通技巧是否成功。
所谓的沟通(communication)即是在于将自己的资讯、情感讯息传达给他人,并且希望借此得到对方反应的一种言语行为。
主管与下属沟通时,须注意的重要事项。
此外,管理者若要在工作上有效地与下属沟通,也要有为下属设想的认知。换句话说,管理者应该试着以下属的角度,看待下达命令者所传达的讯息内容,并且试着易地而处,去发现自己能否从下达命令者的声音、姿态、视线,得到理解、认同,以及共鸣。
优秀的管理者必然具备了高度的协调能力,他可以化解部属之间的争端,部门之间的矛盾,不会对组织内部的冲突视而不见,或是随着员工的情绪而上下波动。面对冲突事件时,他会召集相关部属,直接理清冲突的原因,并且在冲突萌芽之际,就立即采取化解之道,甚至化阻力为助力。
一般说来,当部属之间在利益、意见、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协调与矛盾的状况时,冲突往往也会伴随而来。而这类人事冲突又会对日常的工作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对于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更会产生难以预估的负面效应。管理者适时缓解部属之间的矛盾情绪,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组织内部有人对关心的议题或相关人士,做出比较偏激的批评后,负面的评价紧接着就会被广泛流传;这种批评充满了情绪性的反应,而且传染得相当快速。这些情绪性的态度一旦外显,就会在组织内部引发对立,尤其是当部分人士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时,对立的情况将会迅速恶化,严重者甚至还会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对峙。
举例来说,假使一家公司制定了合情合理的福利制度,但却未曾让员工提出异议,那么当某部分员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认为待遇不公平时,此福利制度的疏失,可能就会被无止境的夸大、强调,进而影响到所有人。如此一来,原本规划完善、立意良善的福利制度便会显得漏洞百出,少数人的不满也演变成全体员工的愤怒。
由此可知,一个管理者应该要能敏锐地觉察部属的情绪,并且建立疏通、宣泄的管道,切勿等到对立加深、矛盾扩大后,才急于着手处理与排解。此外,管理者对于情节严重的冲突,或者可能会扩大对立面的矛盾事件,更要果决地加以排解。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者在确定议题与行政策略之前,应当提请组织成员独立思考,以便集思广益,让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条件。而在决策酝酿阶段,管理者应要求成员提供意见,并相互沟通想法,进而寻求各方意见的平衡点。
管理者的规划能力,并非着眼于短期的策略规划,而是长期计划的制定。换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必须深谋远虑、有远见,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见现在而看不到未来,而且要适时让员工了解公司的远景,才不会让员工迷失方向。特别是进行决策规划时,更要能妥善运用统整能力,有效地利用部属的智慧与既有的资源,避免人力浪费。
一般来说,好的管理者在做出攸关组织利益的重大决策后,都会尽快知会各部门,因为当组织需要总动员时,成功的管理者会凝聚组织成员的力量,而非坐看组织成为一盘散沙。尤其在面对庞然杂乱的资源时,好的管理者能发挥高度的统整能力,把每一个人安放在正确的工作岗位上,借以发挥最大的团队力量。
然而,无论如何策略规划,或是制定何种方法增加员工的工作效率,最重要的仍是——高层管理者必须有担当、具有责任感。
约翰·米勒(John G.Miller)所著的《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中,就曾提及这个概念。我们常常造访业务往来的公司,向他们提出问题及需求,但是多半都不能立即找到业务负责人,等了半天后,就是没有人愿意出面说:“对!这件事是我负责的。”
事实上,许多企业或是公司都有这种状况,只要工作一旦出了问题,各部门常会相互推卸责任,没有人肯承担错误。
米勒认为,多思考一些有担当的问题才能改善组织、改进生活,每个人都要以“该如何”来发问,而不是以“为什么”、“什么时候”、“是谁”作为主题来提出问题。而且,在叙述事情时,要尽可能包含“我”字在内,而不是一味地说“他们”、“我们”、“你”或“你们”。最重要的是,要把焦点放在具体的行动上,而不是找理由解释无法行动的原因。
对于管理者来说,规划与统整能力的具体实践就是“行动”,行动的结果就是解决,不行动只能维持现状,并让事情发展停滞或倒退。因此,尽管行动有可能会带来错误,但也会同时带来学习和成长,所以管理者除了要培养规划与统整能力外,更要具备高度的行动力!
在民主时代,虽然有许多事情以集体决策为宜,但是管理者仍经常须独立决策,包括分派工作、人力协调、化解员工纷争等等,这都往往考验着管理者的决断能力。
常言道:“无不可用之兵,只有不可用之将。”一个管理者若无法妥善分配公司资源,或者无法制定正确的决策,即使拥有再优秀的团队也是无用。因此,管理者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要善于采纳建言,以及适时征询部属意见,就算部属对决策没有异议,管理者也不应就此以为自己的计划完美无误,或是受到了众人的认可。因为部属多半会碍于管理者的职场优势,而选择不当面提出批评,所以管理者应鼓励部属发表不同意见。
至于如何鼓励下属发言?管理者可以多用疑问句,少用肯定句,不要让部属感到压迫,与此同时,也可主动提出自己对决策的疑虑,引导部属提出见解。
此外,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但是在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很多谬误的情况。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语言的解读程度、表达能力不同,所以同样的一段话,说的人可能自觉十分清楚,但是听的人却觉得无法理解。
有鉴于此,管理者在确定决策方案,预备下达执行指示时,要注意确认“6W、3H、1R”此十项原则,才能让部属确实地执行决策。这十项原则即是:
在按照上列方法确认,并且下达指示之后,管理者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掌握全员的执行成效与进度了。
管理者必然渴望拥有一个实力坚强的工作团队,因此,培养优秀人才,也就成为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聪明的管理者会尽量往下授权,让员工参与可行的计划,并让员工代表公司对外洽公,这些都是可以培养员工自信心、决断力的好方法。事实上,培育下属的方法有很多种,像是有计划性与持续性的培育、通过业务发展来培植人才等等。其中,最基本的培训方法,则是以下所列出来的四点: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一个领袖不会去建立一个企业,但是他会建立一个组织来建立企业。”
根据这种说法,当一个管理者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能力建立团队,才能进一步建构企业。但无论管理者的角色再怎么复杂多变,赢得员工的信任都是首要的条件。
优秀的管理者懂得信任部属,并真心关怀部属,也知道感恩,不会一心只想控制、支配员工,而是时时激励大家的工作干劲,以顺利完成工作目标。让部属心甘情愿的顺服,而非阳奉阴违的屈从,固然一向是管理者的重要课题,但是要怎么做才能让人愿意为你做事呢?
其实只要掌握人际互动所需注意的五个关键,便能轻松达成!
版权声明:部分素材源自网络,经删减并整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都在看:
警惕:过度管理比没有管理更可怕?太看重管理,企业就离死不远了
成大器者,底层逻辑远比个人能力更重要(高管必读)
25条社会交往潜规则,没人明着告诉你,但很重要!
领导管理下属最常用的5种思维,学会你也能当领导,很实用!
职场上有这6种性格的人,大部分很难升职!你中枪了吗?
中层领导总是“夹缝中求生存”,学会这3招,迟早会升职加薪
大部分企业都爱“以貌取人”,良好的职场形象,会助你升职加薪
华为的绩效管理:减人、增效、加薪,值得借鉴(附案例解决方案)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