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面对的四大转变:
1.学科知识增加所带来的学业负担
初中学科增多难度加大,需要理解和练习的内容成倍增加,学习内容的增加所带来的就是学习时间增加。随之需要做出的是学习方式的调整,学习方法的改变,以及学习习惯的适应。这些都会打乱原有的生活节奏,给学生及家长带来一定程度的焦虑。
2.考试频次的增加,特别是升学考试所带来的学业压力。
考试原本就会给人带来压力,何况是频繁的考试。初中的考试较之小学而言,不仅涉及自我评价,还会有大量群体评价、横向比较竞争带来的压力。这对于青春期学生的焦虑而言,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3.身心发展所带来的情绪情感变化。
从小学升入初中之后,同学的交往方式、师生互动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很多初中生而言,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以往我所认识的家长在小升初前期或者初一上学期,会选择让孩子频繁的去补课,直接性的加重孩子负担,但是这样的方式明显并不可取,尤其是在双减之后。
更适合孩子的破解之道,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就像在泰禹·上雅读完泰禹小学,直接读南雅实验,无缝衔接,孩子成绩更稳定,学习节节高。
1.建设性的教育方式。
所谓建设性是相对于破坏性而言的,破坏总是比建设更加容易,建设性意味着积极引导,而不是消极的否定。比如南雅中学的老师不会说什么“做题不要马虎!”这样的空话,更多的是与孩子探讨避免马虎的方法,就是建设性的教育方法,虽然可能耗时费力,却可以养成学生面对焦虑和挑战时积极应对的人生态度。
2.学习是一个“长过程”而不是“短战役”。
每天跟孩子叨念着“再熬一熬,考完试就好了”,这本身就会增加学生的困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并不意味着高考结束就终止了。建立对学习本身长周期的心理与思想准备和好感,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不适。
3.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
小学老师对所教学科涉及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的贯通式理解,能够实现对初中小学相关知识与学科素养的整体理解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小学教育教学,就是一以贯之的,而不是小学、初中、高中割裂式的。如果,小学教师提前做一些基础性铺垫工作,那么,在小升初这样的转折期,即使出现知识的迭代与增加,小学阶段培养的学习方法、习惯也可以迁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