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动态 > 动态

伏断日好不好 为什么母鹦鹉这么凶

2022-09-26 23:17     发布者:张楠远
导读“公伏凶,母伏爽” ,有什么讲究和区别?2022年是什么伏?三伏天到了,真正的烈日炎炎正式登场了,不过今年有的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夏季该有的酷热。例如、重庆、浙江、山东以及河北、河南等地,从上个月就开

“公伏凶,母伏爽” ,有什么讲究和区别?2022年是什么伏?

三伏天到了,真正的烈日炎炎正式登场了,不过今年有的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夏季该有的酷热。例如、重庆、浙江、山东以及河北、河南等地,从上个月就开始迎来高温。截止7月12日,高温天气已经持续30天,“平均高温日”天数为5.3天,比常年多2.4天。有人可能会说,只比常年多了3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就是多了这3天,却创造了196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这两天咱们一直在聊三伏,写几篇文章,大家讨论的还是非常热闹的。按老辈人“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的方法,咱们之前数过,今年的三伏天一共是40天。

不过,大家也不用担心太热,因为大多数的年份都是40天,只有挨到处暑的时候才能凉快一些。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农村的老话,“公伏凶,母伏爽” ,您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有什么讲究和区别吗?

看来古人不仅把三伏分为30天和40天,还分公母?怎么分的呢?古人说伏天是“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他们认为秋属金,夏属火,火又克金。所以,按这个来看,金是怕火的,在最热的那段时间要给它“藏”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伏”。

今年是“公伏”还是“母伏”是由入伏的第一天决定的,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方法来数,今年是7月16日入伏。

公历7月16日这一天对应的是农历六月十八,是个双数。在传统古文化当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以,按古人的说法,今年自然是母伏了。

我们翻看日历,你会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从2022年到2026年,全都是“母伏”,不知道您发没发现?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古人认为“公伏凶,母伏爽”,这里的凶指的就是热了,爽就是相对不那么热。老说说“雨淋母伏头,炕头长蘑菇”、“雨淋公伏头,晒破狗舌头”。意思是说,如果今年是“母伏”并且入伏这天下来雨,那么今后的天一定是多雨潮湿的。但是,如果今年是“公伏”,并且入伏这天下了雨,那么今后的天就会很热,持续高温。

古代是农耕社会,对天气变化非常在乎,因为,能够直接影响收成。并且,粮食就是农民的命,是收入的主要来源,没有粮食自然也就不能养家糊口了。

但是,古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只能是通过长期劳作结合记录天气,进行总结。然后,年复一年的考证,形成俗语农谚传下来。

其实,我们现在农民种地已经不看农谚,自然就不会去相信了。但是,这些农谚至少能反应出古人和自然相处还是充满智慧的。

当然,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有些地区的农谚说,无论是“公伏”还是“母伏”这天都怕下雨。例如,农谚有“淋伏头,晒伏尾,公伏母伏怕见水”的说法。意思是说,无论是“公伏”还是“母伏”,人们入伏这天都不喜欢下雨。并且,今年还是“母伏”,按古人的推断,后期会长时间的阴雨绵绵,是一个多雨的季节。

关于伏天的农谚还有很多,例如,“雨打入伏头,晒死耕种牛”、“头伏有雨,伏伏有雨”、“伏里西风水连天”、“伏里东风井底干”、“伏里刮南阳,河心做稻场”等等。

不过,我们现在不太关心这些了,毕竟,我们有更科学的天气预报,能够提前知道未来的天气变化。而是更关心,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纳凉,因为天气实在是太热了。

老话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这个好理解,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到了三伏天都有吃姜的习俗。例如,浙江人三伏天要吃姜汁调蛋;像河北、河南等一些中原地区要吃“伏姜”;像江西头伏鸡,二伏鸭;像北方一些地区还讲究“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等。

我们现在三伏天肯定要吃一些避暑的食物,像冷饮、绿豆汤、西瓜、苦瓜、冬瓜、莲藕或者一些水果之类的。但是,古人三伏吃的却和我们不一样,要吃狗肉和羊肉,叫伏狗、暑羊。古人为什么要在这么的天气吃大热的食物呢?如果,您知道麻烦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写到最后:

最近一段时间,多地出现热射病,并且已经有死亡病例。什么是热射病呢?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重度中暑,致死率达60%以上。是指在闷热环境下太久,人体调节系统出问题,汗液无法及时排出,皮肤干燥、肌肉温度高,进而使得全身器官出问题,甚至会导致多脏器衰竭。

专家喻莉表示要警惕热射病,尽量避开高温户外工作,做好防暑避暑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健康。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楠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