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规定:凡居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公民,除未满16岁者和现役军人,武装警察,以及正在服刑的犯人和被劳动教养的人员,均应申领居民身份证。
一代居民身份证
至此中国人民拥有了第一代身份证,这张身份证有多重要呢?
据说在没有身份证的年代,户口簿和介绍信是证明公民身份的有效凭证。但介绍信容易损坏丢失,而且不同的事情需要开具不同的介绍信,十分麻烦。有时私人的事情都需要到村里或者单位里开介绍信,个人的隐私就无法得到保障,身份证的诞生加快了人们办事的效率,也提高了安全系数。
不过,一代身份证虽然比起传统介绍信进步了许多,但也存在着诸如成品易磨损、仅通过黑白相片视检误差大等问题。
为此,2004年起,国家开始推行二代身份证。到2013年,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停止使用。
相比一代身份证,二代身份证不仅卡片上打印的文字信息与彩色的人像使之更加美观,而且融入了IC卡技术,安全性和功能性都得到了提升。
二代居民身份证
如今,身份证已经成为每一个公民必须持有的身份证明,但在遥远的古代,持有身份证确实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并不是人人都有。
说出来可能有点小悲伤,古时候的普通人没有身份证明,而是官员们确认身份的物件。“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官员们的身份证明,在古代尤为重要,“私凭文书官凭印”,符对他们来说是身份证明,丢失不得。
传说最早的身份证明是由姜子牙发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遍使用的“虎符”,由国君与在外出征的将帅各持一半,验证时两个“符”合在一起,这也是“符合”一词的由来。
“符”的材质和形态也经历了一番变革,隋唐时期,虎符改为鱼符,是为了避讳唐高宗李渊爷爷李虎的名讳。武则天时又出现了龟符,这是妥妥的权力象征,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使用,如果一个女人嫁给了这样的男人,意味着嫁给了官宦之家,享受富裕的权贵生活。“金龟婿”一词由此而来。
但无论是虎是鱼还是龟,都是换汤不换药,符一分两半,左符放在内廷“存根”,右符持有人随身携带证明身份,用来调动军队或者任免官员。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常能看到为了调兵遣将,又名不正言不顺时往往要去偷虎符,这种认符不认人的方法,安全系数实在太低了。
除了符,另一个重要的身份象征就是由商鞅发明的“贴身照”。 如果说姜子牙发明虎符只是一种传说,那么商鞅发明的“照身帖”,绝对是货真价实的最早的“身份证”。只不过这种“身份证”只在秦国推行罢了。
“贴身照”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由官府发放,就像现在的身份证一样。住宿是必须向店家出示“照身帖”的,否则便是黑人或外籍非法逗留人士。没有“照身帖”,住宿不可能,没有人敢收留,以免犯下包庇连坐之罪。商鞅变法,最重要的一条措施是“什伍连坐法”,这个很厉害,一家犯法,十家连坐。所以没有“贴身照”,连坐法就形同虚设了。
只是让商鞅没有想到的是,商鞅变法后来失败,出逃时因为没有“照身帖”,无人敢留宿,无奈起兵造反,失败被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了,但却成为强大秦国的牺牲品不得不令人唏嘘啊。
值得欣慰的是,后世的马鸿逵在宁夏发明现代版“身份证”时,就是受到的商鞅“照身帖”的启示。
到了清朝时,身份信息比之前详细了许多,贴身照发展为腰牌,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都有录入,更加离奇的是,有的腰牌上还录有持有者的面部特征,注明身份证的用途。除了没有照相技术、指纹技术外,其身份信息堪称全面。
从皇权社会到众生平等,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变革,和无数代人的努力。一张小小身份证的变迁背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个体”本身的进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些总想穿越回古代的朋友多看看历史,就该深切的感受到,眼下才是最好的时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