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艺术展,你见过没?10月22日-24日,越秀公园携手SITE当代艺术中心共同举办的“废墟·涅槃”在地性艺术展(以下简称“艺术展”)举办内部邀请展。展览全过程中设置多个包含沉浸式戏剧、迪斯科舞池等精彩互动环节,让观众一改往日枯燥的观展流程,全程使用手电筒探索,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废墟·涅槃”在地性艺术展。
艺术展选址越秀公园外围一片废墟上。这片废墟在三十年前曾是广州孩子们的游乐园,在十年前也是广州年轻人的聚集地。在疫情趋于平稳的后疫情时代,主办方以废墟的重生隐喻人民生活的逐步复苏。
此次艺术展分为“后疫情时代”“广州生活”“疗愈空间”等多个主题部分,将以包括但不限于绘画、摄影、表演、交互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给观众。
作为首个在废墟的剧场中举办的展览,“废墟·重生”的策展艺术家表示,后疫情时代是坍塌后的一次重建,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认知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由此,此次艺术展也是一次实验,尝试以表演的节奏引导观众体验。同时观众的个体记忆是体验展览的基础,展品通过不同的媒介引起观众的回忆和思考,从而完成对于展览的完整私人解读。观众必须参与到展览中去,他们的角色将摆脱观众的单一性,成为展览的一部分,最终与策展艺术家共同完成“废墟的涅槃”。
“废墟·涅槃”在地性艺术展中穿插表演。
“废墟·涅槃”在地性艺术展中穿插表演。
本次展览将全程采用自由探索模式,在黑暗的废墟中不再进行过多的灯光铺设,依靠外界光源和观众手中的手电筒,让观众尽情体验废墟探秘的快感。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昏暗如洞穴的后疫情空间。在这里,观众需要努力地捕捉展品的样貌。困难的视觉感知是唤起观众对于2020~2021年疫情生活回忆的尝试——它显然不那么的真实,但又确切存在。它与废墟中寂静的残破顶篷、沙石、铁锈和红砖呼应,成为展览的第一部分。同时,空间内播放实验音画《落叶》也在听觉上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凋零与新生。
而以双层剧场为主体的展览主空间则包含着两种极端的表演节奏:寂静与热烈。人们从疫情时代走来,在这种长期的寂静中人们需要不断地向自己提出关于如何生存的问题,并不停地寻觅答案。幕布后的现代舞剪影、武汉《民主一街》的疫情记录、身穿防疫服走上孤舟表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演员,共同构成了此次展览的主空间。在主空间周边,涂鸦的艺术家与各个艺术装置一起,现场构建起穿越后疫情时代的痛苦之后,人们走入充满生命力与梦幻的疗愈空间。
“废墟·涅槃”在地性艺术展。
“废墟·涅槃”在地性艺术展。
每场展览过半后,DJ将会让复古的disco响起,观众得以走入新的区域,或是观摩开在客厅中的电影节,或是见证广州生活的变迁,或是从钢筋水泥中看到废墟的物质结构,真正地认识这片废墟。
据介绍,废墟·涅槃”在地性艺术展是越秀公园与SITE当代艺术中心的第一次合作试水。为期两周的艺术展过后,这片空置的废墟即被重启,届时将打造成为一座集戏剧、展览、教培、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当代艺术中心,力求在未来打造出广州现代艺术新品牌,构建广州现代艺术新据点。
10月25日起,每晚7:30至9:30,艺术展将向公众限时开放。观众可通过“SITE当代艺术中心”公众号了解购票详情并预约观展。
何为在地性艺术?
在地性艺术(Site-specific),用中文翻译就是“场域特定的”或者“在地性的”,它强调地点(site)中空间与人的关系,被广泛应用于艺术作品、博物馆展览、公共艺术,城市艺术节, 建筑性装置等领域。
通俗一点讲,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接地气”的创作理念。传统语境下,因“地”制宜强调根据地理学里位置(location)、地貌(topography)、气候(climate)等,以及该地点上的建筑进行规划和生产。而“接地气”则主要关注于该地点里的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ies)、经济(economy)、政策(politics) 等。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