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动态 > 动态

黄河大合唱的作者(《黄河大合唱》组哥作者)

2022-09-23 09:19     发布者:金书一
导读Flash version 9,0 or greater is requiredYou have no flash plugin installedDownload latest version fr

Flash version 9,0 or greater is required

You have no flash plugin installed

Download latest version from here

黄河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在民族危难之际,黄河在咆哮,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斗。在这场英勇壮烈的斗争中,一位广东番禺籍人士,用乐谱描绘黄河汹涌的浪涛,为抗战发出怒吼,他就是人民音乐家,《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

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生于澳门,出身于一个贫苦的渔民之家。因为父亲早逝,冼星海自幼由母亲抚养并寄居在外祖父家。7岁时,他与母亲侨居马来亚谋生,在新加坡养正学校学习,其间参加该校管弦乐队的活动。1918年回国后,他进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此后,冼星海又先后在北京、上海求学。他在音乐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满足于当下所能学习到的内容,想要成为一名“国际的音乐家”。

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俭学。冼星海曾在日记中写到自己经常在饥饿和失业中度过。为生活所迫,冼星海做过餐馆侍应、理发店杂役、给别人带孩子,甚至到街头或咖啡店拉提琴讨生活费,但忍着屈辱拉了一整天,也讨不了多少钱,但他却从未动摇过学习音乐的意志。冼星海凭借着努力和天赋,考入了法国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荣誉奖,成为了第一个考入该班的东方人。当学校问他需要什么物质方面的奖品时,冼星海只要了一样东西:饭票。

在法国时的冼星海

1935年,冼星海谢绝了各方挽留,毅然选择了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深入学校、农村、厂矿,举办抗战歌曲活动,教导群众唱抗日歌曲,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用音乐为武器抗敌御侮。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歌曲,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女大”兼课,并于193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教学之余,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特别是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传唱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乐章。

1940年,冼星海化名“黄训”,前往莫斯科为电影《延安与八路军》进行配乐和后期制作。工作接近尾声之时,因战争爆发,冼星海被迫滞留他乡多时。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冼星海的身体每况愈下,病情日趋严重。1945年5月,冼星海被送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救治。但几个月后,这位年轻的伟大音乐家的生命最终还是画上了休止符。

广州麓湖湖畔星海园内的冼星海半身塑像

终其一生,冼星海都在为音乐奋斗,为中华民族奋斗,用音乐振奋民族精神,毛主席曾称他为“人民的音乐家”。如今,广州麓湖湖畔星海园内,沿着气宇轩昂的墓道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一座庄严肃穆的冼星海半身塑像,塑像基座底下就安放着冼星海的部分骨灰,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长眠于此。

视频:袁世杰

监制:朱文婷 林嘉媛

部分素材来源:央视网 番禺博物馆

编辑: 正龙

来源:大洋网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书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