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腾讯,不少网友都叫它“互联网帝国”。曾几何时,凡是腾讯进军的领域,基本都能迅速占据垄断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互联网帝国”,却在前两天碰到了“钉子”。
腾讯公司/图片来源:凤凰新闻
11月24日,工信部公布了这样一条消息:
今年以来,在工信部开展的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中,腾讯公司旗下9款产品存在违规行为,共计4批次被公开通报,违反了2021年信息通信业行风纠风相关要求。按照有关部署,工信部对腾讯公司采取过渡性的行政指导措施,要求对于即将发布的App新产品以及既有App产品的更新版本,上架前需经工信部组织技术检测,检测合格后正常上架。
用一句话归纳,就是“屡教不改的腾讯被工信部要求,旗下APP须经检测合规后再上架更新”。
“屡教不改”的腾讯系APP都犯了哪些事儿?
小编查询工信部统一检索平台后发现,自2021年1月22日至9月23日,工信部先后公布了10批《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和1批《关于APP超范围索取权限、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回头看”的通报》。其中,腾讯系APP在第1、3、4、7、8批和《“回头看”通报》中六次上榜。
腾讯旗下APP部分违规问题/图片来源:工信部
腾讯旗下APP部分违规问题/图片来源:工信部
从通报的问题看,侵害用户权益行为主要体现在诱导下载、频繁自启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违规弹窗等方面,所涉及的APP包括腾讯新闻、微信、腾讯视频、腾讯地图、QQ音乐等,均属于腾讯旗下主流APP,也是用户经常使用的高频APP。
违规行为“造福”了企业,却苦了用户
智能手机早就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电脑的作用。但是,就如同十年前困扰电脑用户的盗号、木马等有害行为一样,很多智能手机用户近几年也饱受诱导下载、弹窗和隐私泄露等行为的困扰。
相信不少人对PC时代的360和腾讯“全家桶”还有印象,在电脑上安装某个厂商的一款软件,在不知不觉间就顺便被安装了同厂商的其他软件。智能手机普及后,这种行为“转移阵地”到手机上面。
事实上,有这种违规行为的远不止腾讯一家,以新浪微博为例,在“新浪新闻客户端”打开部分新闻后,如果点击“阅读全文”,就会在未经用户点击允许下直接下载新浪新闻资讯版APP。一些对智能手机操作不太熟悉的群体,就在稀里糊涂间被安装了各种“全家桶”。这些“全家桶”一是内容高度同质化,推送各种无效资讯;二是严重占用手机内存,造成存储空间不足和手机卡顿,给用户造成很大困扰。
新浪微博存在诱导下载行为/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存在诱导下载行为/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绝大多数APP在安装时都要向用户申请调用个人信息,包括了手机设备信息、地理位置等。这是合理的行为,是为了方便个性化推荐内容以方便用户使用,但却有一些APP在获得了这些个人隐私信息后违法保存,甚至把信息违法转交给电信诈骗等犯罪组织,对用户的资金和人身安全都造成威胁。
美团外卖APP调用设备信息/图片来源:美团外卖
近年以来,工信部开展了多轮查处行动,整治了一大批涉嫌违规侵害用户权益的APP。今年7月,滴滴出行就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全网下架。在政府部门强力整治APP企业的同时,大家也要在平时提高防范意识,对过多地调用手机权限的APP尽量不要使用,并向12377进行举报。
你的手机有过被安装“全家桶”的情况吗?你觉得哪些APP还存在违规问题?欢迎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