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时候不谙世事,更喜欢李白,觉得浪漫、豁达,才是人生的底味。只是越长大越发现,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
经过现实的毒打、生活的折磨,仿佛真如余华的《活着》描写的那样,一个普通人,单是活着,就已经需要拼尽全力,苦难,亦是生命中的常态。
试问,能有几个人,在为了生活东奔西走,在生活中面前一败涂地时,还能由衷感叹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许有这样的人,不过在芸芸大众中,终归只是少数。
猛然间觉得,千百年前,杜甫终其一生,都在追寻李白,不是恰如我们的人生吗?虽然苦难常伴左右,但是我们依然没有停止追寻浪漫,亦或是幸福的脚步。
这样想来,杜甫追寻李白,或许是命中注定的。像李白这样的人,可能世间已经不会再有什么,值得他苦苦追寻了吧。恰如身处苦难的人,会竭尽全力寻找幸福,但是幸福的人,肯定不会主动去找苦难的不自在。
如果杜甫只是止步于自身的苦难,那么他的成就肯定不会有如此之高。
杜甫的高尚之处,在于他能推己及人。
虽然大风掀了自己的茅草屋屋顶,一群孩童像“盗贼”一样,当着我的面抢走茅草。
晚上躺在又冷又硬的床上,屋顶还不停漏雨,屋里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
即使自身处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杜甫心里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如果真有这样的房屋,自己被冻死又何妨呢?
《孟子》中也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说。我想,杜甫算是很好地做到了吧。他不仅做到“独善其身”,还渴望“兼济天下”。
像杜甫这般有文人骨气的人,值得我们记住,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