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早期教育中的“寓教于乐”理念风靡一时,国内教育也在积极尝试转变,诸如博物馆开放日等寓教于乐活动也愈加丰富多样,但是因为中国教育中的说教模式根深蒂固,“寓教于乐”仍缺乏基础,因此许多所谓的“寓教于乐”,往往徒具其表,或直接走了样。
1、从家长角度来说,家长首先应该改变教育中的“输赢”观念。
当我们在与“别人的孩子”比拼背了多少诗、认了多少字的时候,国外的孩子并没有着急识字、背诗:他们一会儿在马场,一会儿在球场,一会儿在树林,一会儿在海滩,释放着自己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与同龄的中国孩子做对比,也许字识得不够多,数算得不够对,但是他们主动研究,自主探索的心理倾向一定更强。
如果家长都执着于让孩子三岁能文、五岁能武,寓教于乐是难以有生存的基础的。
2、从幼儿园或早教机构来看,教育就要克制对“结果”的执念。
早期教育不是让孩子趴在桌子上认字、识数,而是对情商、社交、体能、创造力等潜力的挖掘和开发。前者是能量化的教育结果,而后者才是让孩子受益终身。
童年美味早教课程六大体系,采用情景、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参与其中。并且在这之外将活动单独做成主题,带领孩子做环球旅行的游戏、品尝世界各国的美食或者体验各个民族的节日。孩子在游戏中领略了世界风土人情、人文艺术,长了见识、见了世面,接受了多元文化熏陶。从可量化的结果来看,这样的课程似乎并没有为“赢在起跑线上”做多少准备,但是如果放眼长远来看,孩子因为见得多,思想变得多维,求知欲变得更强。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是为了培养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的人,这必然是一个扬长避短、博采众长的长期过程。随着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家长和教育从业者的意识转变,更科学、更先进的教育,将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