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互联网技术近十年高速发展,移动端媒体发展和成长经历激烈的自我博弈和突围。十年间,郝景芳纵横于经济研究、物理实验、公益扶贫、教育创新等多种角色场景,开始认清人类面临的人工智能挑战。十年间,媒体分流裂变,从PC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综合资讯行业在焦虑中认清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内容创作的新机遇:内容创作并不是只靠智能算法的高效率来驱动价值。
当郝景芳以科幻作家的身份登上新浪新闻开屏首页,代表着十年间经受蜕变的双方,因提升认知升级和内容品质的共同愿景走到了一起。
郝景芳携手新浪新闻,拥抱认知升维时代
作为内容创作领域的代表性女作家之一,郝景芳登上新浪新闻开屏首页,并与新浪新闻在微博发起#敢不敢晒截屏#话题活动。从跨界拓展到品质内容创作,倡导创作者围绕原创内容的认知升级,传递品质理念。
法国著名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中描述出一个逐渐升温的认知升维时代: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信息泛滥就像禽流感一样,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流行一种新知识、新理论。在信息资讯洪流面前,取与舍之间是否存在第三条道路,既获取信息应有的价值又不为繁复的表象所累。
郝景芳认为,建立在繁复表象之下的认知焦虑,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自我预期的不断提升,以及全景视野的开拓需求正在逐渐加重。
此次携手新浪新闻,与双方皆重视用户高品质需求,致力于深挖用户价值有着密切关系。
认知升级和创作力,人工×智能共同驱动
“人工智能运算的确比人脑快很多,但是永远做不到人类真正的情感交流,需求挖掘和信息甄别。”在郝景芳看来,人类所具有的综合视野大局观,对于世界全景的认知,和人工智能有很大区别,也是人类的独特优势。郝景芳对于人类自身与人工智能的解读,同样适用于结合人工与智能优势的综合资讯领域。
很多读者都遭遇过打开一条资讯,持续两三个月被同类“标题党”批量推送的窘境。在移动互联时代,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满足用户“千人千面”的需求已经成为综合资讯行业的标配,但是对于有深度、用户有预期的精品内容,除了千人千面的推送,它更需要有便捷的阅读场景,这正是新浪新闻的优势所在。此次双方合作旨在引导人们通过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实现自我认知的升级。
新浪首席运营官兼总裁杜红认为,“离开好内容,再好的分发、再好的算法,实际上对于用户的意义并不大”。将人工创造力与智能高性能融合,在确保内容品质的前提下,让机器将最好的内容推送给最适合的人。这正是智能时代下内容创作者和创新媒体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原理。
目前,新浪新闻可以给用户提供随意性阅读、期待性阅读和深度阅读三种阅读模式。将内容创作和机器推送融合之后,机器负责筛选用户需求,以便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同时,新浪新闻基于创作时效、选题深度、原创程度等真实用户推荐机制,能够保证内容品质可持续提升,从而避免无效推荐和过度推荐,真正给用户带来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开拓者的歌声里,永远有无数沉默的和声。要承受这个时代对综合资讯行业的挑战,就要坚守品质至上的原则,以用户高品质阅读体验至上,是作家郝景芳成功的条件,更是新浪新闻的追求。